SPE
img

最新消息

碳中和成供應鏈課題 陳松興:台灣企業應及早完善碳排放資料

發佈日期 : 2021-10-02

(台灣英文新聞/ 張雅鈞 台北報導)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顧問、東華大學新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松興,昨(29)日在中華產業投資協會舉辦的投資研討會中,主講全球碳中和政策,並指出台灣企業應積極轉型,及早完善碳足跡作業,方可在國際供應鏈中獲得優勢。

氣候變遷問題成全球迫切挑戰,永續發展與碳中和目標近年陸續出現在政府與企業的重要政策議程上。陳松興指出,碳中和不僅包含制定碳價(Carbon Pricing)、碳排放交易系統(ETS)、課徵碳稅、發展碳的負排放技術以及綠色金融,在能源面上,也向電力及非電力碳中和邁進,建築業、水泥業、化工業、服務業、鋼鐵業、交通業等也需積極轉型。

歐盟碳中和藍圖 兼顧轉型與公正

陳松興提到,歐盟於2019年發布《歐洲綠色政綱》,在推動歐盟經濟向永續發展轉型的同時,透過轉型融資,兼顧公正轉型達成「不遺落任何人」的目標。

歐盟期望提高2030年和2050年的氣候雄心,朝向無毒環境的零污染壯志;以提供清潔、可負擔及安全的能源,來保護並修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動員企業發展清潔循環經濟,發展公平、健康、環境友好的食品體系;以高能效和高資源效率建造及翻新建築,並加快向永續及智慧出行的轉變。

碳中和並非口號,更需技術與資金來實踐。減碳過程需多元政策措施減緩與調適,成功與否也視工具、治理結構等另定,所需技術也要逐漸到位。需轉型的關鍵行業在2030年前,每年投資低碳電力供應與能效的金額將成長數千億美元。陳松興也指出,「公、私部門正以綠色經濟及綠色金融發揮引導投資融資,商機可期。」

台灣減碳與企業因應

2023年歐盟將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避免少數國家「搭便車」,不降低排放,卻享受其他國家減碳帶來的好處,並壓低貿易成本。屆時,高碳企業與產業、發展中國家都將受衝擊。陳松興指出,台灣產業應積極轉型,完善碳足跡作業,如中鋼未來有技術革命的壓力存在,航運業也將於2060年被納入規範,他表示,「遲早都需要面對」,不如早點開始準備。

陳松興說,雖然台灣總統蔡英文今年4月已跟進喊出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8月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將該目標納入台灣溫管法修法。但相較之下,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喊出2050年碳中和目標,台灣現行減碳相對落後,不同於他國以1990年為基準,而是採2005年為減碳基準。

歐盟課徵碳稅,美、日多國也將跟進,台灣企業如何因應碳稅成為重要課題。陳松興表示,「台灣企業需有完善的碳足跡作業,包含採用內部碳定價、整體供應鏈碳排放資料、納入財務成本估算以及購電足跡。」

跨國企業需遵循本國及當地溫管法令,並及早建立溫室氣體資料庫(ISO14064)以及進行能源管理(ISO 50001)。此外未來投資也需考量低碳投資、再生能源等細節。「在供應鏈裡,遲早上下游廠家都會索取碳排放資料,比其他人先行準備就是優勢」,陳松興說道。

綠色產業與ESG揭露

自2004年聯合國首次提及ESG概念,意為將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作為評估企業經營之指標。近來國際企業也紛紛高舉ESG旗幟。去(2020)年歐盟針對永續投資推行永續分類條例(EU Taxonomy)外,今年更進一步推出《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SFDR)以防止企業漂綠(Greenwashing)。

台灣金管會也著手推動綠色產業及ESG揭露,期望透過鼓勵對綠能產業投融資,來擴大綠能產業及永續發展計劃與活動,此外也發展永續債券、基金、保險。金管會也與環保署合作,研議訂立我國永續分類標準,預計將於今年底完成。


資料來源: 張雅鈞, 台灣英文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