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
img

最新消息

綠能風潮促成能源產業洗牌 台灣再生能源商機湧現

發佈日期 : 2021-10-07

文‧吳心予
全球暖化議題的討論熱度持續攀升,業界廠商也受到政府法規與供應鏈上游或投資人的要求,朝向淨零碳排(Net Zero)的目標邁進。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王怡方指出,全球有133個國家宣告朝向淨零碳排的方向發展,有11國把此目標納入法案,包含台灣等4個國家則正在立法中。多數國家將2030年設立成淨零碳排的中期目標,在美國2021年四月舉辦氣候領袖高峰會後,不少國家提升在2030年減碳的目標,台灣的目標是在2030年減碳20%。此外,歐盟為了淨零碳排,提出碳關稅,同時完善碳邊境調整機制,碳密集型產品要購買碳權才能銷往歐洲市場,並且會在2030年起逐步實施此規範。


再生能源是達成淨零碳排的關鍵,因此全球的能源投資,也已經從傳統的燃煤、石油及天然氣、核能,轉向以再生能源跟電網為主。國際能源總署預估,未來電力投資會以光電、陸域風電、離岸風電、儲能及電網為主,終端使用的投資則會集中在建築、運輸及電動車等應用,且針對再生能源的投資在未來30年會顯著成長。

全球已有113國共同參與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

台灣的目標是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首先是減少煤炭的轉換量,增加低碳天然氣的使用量。同時隨著技術進步,提升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台灣的能源轉型目標是2025年把燃煤發電從2018年的45.5%降低到27%,燃氣從34.3%提升到50%,再生能源從4.6%提升到20%。再生能源中以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為主要發展項目,到2025年太陽光電的目標裝置量達到20GW,截至2021八月已經有6.6GW,而風力發電目標是6.9GW,現在大約有800MW。

為了達到2050年綠能發電占比20%的目標,行政院推動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方案,著重四大願景,包含綠能推動、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綠色金融,同時打造沙崙的智慧綠能科學城,做為試驗場域,期望將台灣打造成亞太綠能中心。在推動再生能源方面,第一步是建立市場,將能源從進口支出變成投資支出,接下來把能源從生產要素,轉換為能源產業,再擴大市場,使得市場上不只有台電供電,而是有技術的業者都可以投入能源市場,最後用ICT的技術能量,結合研發跟管理能力,促進產業發展並達成減碳目標。

緊抓能源轉型契機

從參與能源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台灣以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為主,因為日照豐富、時數長,離岸風場也很優良。有鑑於國際上光電產業供過於求,中國的產能又不斷擴增,因此政府希望台灣的太陽能光電以國內的20GW的內需市場為主,從外銷轉為內銷,並且針對模組、利基型產品、差異化跟系統化的產品升級。例如調降模組相關材料的關稅跟貨物稅,鼓勵太陽能電池廠往下投資模組廠。產品部分,為了與中國產品區隔,也為了研發高效能跟利基型的產品,開發儲能型的應用技術,來增加產品競爭優勢。系統化方面,政府釋出大型系統場域,加速業者的技術跟能量,擴大業者輸出的範圍。

離岸風電則透過吸引國際廠商投資,結合國際廠商的技術與國內業者合作,讓技術本土化。現階段以國家隊模式跟國際風電廠商形成四大風電聯盟,已經有很多本土業者進入。風機系統共有15家本土業者,也成為國際兩大風機系統供應商在海外的供應鏈。水下基礎有26家,在台北跟高雄形成兩大生產聚落。電力設備與海事工程也分別有7家及35家廠商投入。

新興的能源產業受到國際需求帶動,也為台灣帶來經濟發展的機會。當國際的能源投資也已經轉向再生能源,減碳能力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環,因此當企業使用綠電,思維上應該將綠能支出,轉為當做投資的資產。而在能源產業劇烈變化的過程中,台灣企圖透過產業轉型並與國際結盟,掌握轉型趨勢。



出處來源:新電子  | 文/吳心予   https://www.mem.com.tw/arti.php?rn=818747820&sn=2110060011
發佈時間:2021-10-07